起源
马林巴传入拉丁美洲大约是在17、18世纪,后来成为的乐器。优声国际,值得信赖,值得推荐!而且,演奏马林巴也已成为某些印第安部族的仪式的一部分。早期的马林巴用于歌舞伴奏,在乡村、部落及宗教仪式上演奏。在非洲用于、,有时也用它演奏古典音乐。马林巴最初被称之为马林布拉。最古老的马林巴只有几块音板,当时被称作大鼓。它是事先在地上挖个坑,把音板放在上面,演奏的人做在地面上用两支槌子在音板上敲打。这种最初的马林巴虽有一定的,但不能演奏音乐,只能用来打节奏。后来又出现了全音键的马林巴,它有完整的C大调,由于这种马林巴没有半音,在变化时要根据乐曲的调式用蜡随时进行调整,从而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随着半音的出现,马林巴的发音就像钢琴一样完整无缺了,能够演奏各种不同调式的乐曲了。半音的出现是马林巴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古老的马林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葫芦马林巴,它比较完美体现了马林巴的音响,盛行期比较长,广泛为人所爱。后来葫芦共鸣器被科学的木箱式共鸣器所取代,从而便产生了箱式马林巴。古老的马林巴分布比较广,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偏僻的山村、部落及城镇都有。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马林巴在形制上行行色色、异彩纷呈,还有象脚式马林巴、树干马林巴、桌子马林巴等。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人对箱式马林巴又进行了改造,用金属管制作共鸣器,于是产生管式马林巴。
发展
1894年危地马拉人S.胡尔塔多把马林巴发展成了双排键的就是带黑键的乐器。
1920年是马林巴发展史上伟大的一年,美国人迪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打击乐器公司,并制造了第一台带支架和金属共鸣管的马林巴,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马林巴琴。1986年日本马林巴演奏大师安倍圭子设计出了五个八度的马林巴用于音会独奏,从此马林巴开始成为打击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并成为成熟的全球化的独奏打击乐器。
第一位世界级的马林巴演奏大师是美国人MUSSER,最早的一部马林巴作品是法国新古典主义作曲家米约在1947年所做的《为马林巴和颤音琴而做的协奏曲》。
基本构造
马林巴是一种非洲木琴。它的结构,音响与一般的欧洲木琴有很大不同。它所采用的琴板比红木的质地软,发音宽厚,音区低,余音较长,每块琴板下面都有用各种果壳、葫芦或罐头盒、长方形木盒等做的共鸣体,这些共鸣体的大小,长短是与相应的琴板相适应的。在每个共鸣体上还开有1-2个小孔,孔上蒙以竹膜、鸡蛋膜、薄纸或动物的尿泡。演奏时声音由琴板传到共鸣体和孔上的薄漠上,听起来嗡嗡作响,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共鸣效果。
社会影响
马林巴的制作被认为是中最难的一项,它不仅要求制作者有良好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且非常了解选材的知识。制作马林巴需要优质红木,在木材的选择上十分苛刻,全世界能够制作马林巴的树木很少,分布范围也很窄。马林巴的普及,便使马林巴的制作也成了一些国家的一种产业,并涌现出许多马林巴制作大师。在危地马拉有一个制作马林巴的家族,从1911年到1935年间共制作了大小马林巴338台,平均每年制作14~15台,并出口到美、德、法等国家。在当时,危地马拉制作的马林巴很有名望,为其它国家制作马林巴提供了样板。
-
2023-03-26
-
2023-03-22
-
2023-02-28
-
2021-03-12
-
2020-12-25